- 发布时间:2020-06-09
- 来源: 东保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众所周知,垃圾让人厌恶,不仅气味恶臭,它还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但垃圾又不可避免。它困扰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在中国这个发展迅猛的发展中国家,建筑垃圾的产生速量很庞大。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巨量的建筑垃圾、装潢垃圾,生活垃圾究竟该怎么处理?我们来看看别人的国家是如何做的:
在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方面,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走在前列。在德国,人们对垃圾的认识是:一旦善加利用,垃圾也是资源;在日本,对"建设副产物"的分类多达20多种,按照类别科学处理;新加坡则注重制定绿色建筑的标准,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德国垃圾处理上的思维
根据德国法律,建筑垃圾生产链条中的每一个责任者,都需要为减少垃圾和回收再利用出力。建筑材料制造商必须将产品设计得更加环保和有利于回收。比如生产不同长度的板材,避免将来重新切割。建筑承包商(包括工程师、建筑设计师)必须把垃圾回收纳入建筑计划。比如多采用可回收建筑材料等。房屋拆迁工程商责任最为关键。法律要求他们的拆除行为必须有利于建筑垃圾回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拆迁商经常以很低甚至零价格从业主那里得到合同。然后他们通过分解、回收和销售建筑垃圾获利。这种政策安排迫使建筑承包商和拆迁商最大程度防止建筑材料受污染,因为这不仅会导致他们收益减少,而且将来还需要为垃圾填埋或焚烧支付费用。
目前,德国是建筑垃圾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回收利用率达到87%。
日本处理不同种类"建设副产物"的法律也不相同
日本对"建设副产物"的细分多达20多种,处理不同种类副产物适用的法律也不同。比如杂草等按一般垃圾处理,木材、建筑污泥等按建筑垃圾处理,金属等按产业垃圾处理,石棉、荧光灯变压器等有毒有害物质按特别管理产业垃圾处理,建筑渣土则不归入垃圾。
减少施工现场垃圾产生和尽可能再利用是日本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则。根据《建设副产物适正处理推进纲要》,建设项目的发包人和施工方有义务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建设副产物的产生,建材供应商和建筑设计者有义务生产和采用能再生利用的建材。对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使用;对不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生利用;对不能再生利用的副产物则尽量通过燃烧实现热回收。
日本对建筑垃圾的生产、分类、处理有严格的流程管理。施工队要向建筑公司总部提交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垃圾估算、分类再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详细计划,并将结果报告保存5年。如果一家企业上一年产生的产业垃圾超过1000吨,则必须在当年6月30日前向当地都道府县知事提交垃圾减量的计划。
国土交通省的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底,日本建筑垃圾的再资源化达96%,其中混凝土再资源化率高达99.3%。
新加坡土地空间有限迫使政府必须提高回收利用率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该国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为126.97万吨,其中得到回收利用的126万吨,回收率达到99%。
对于建筑垃圾回收工厂,新加坡环境局还通过出租土地的方式予以支持,这些工厂回收的建筑垃圾占据新加坡全部建筑垃圾回收份额的80%至90%。为了最大程度地回收建筑垃圾,新加坡政府也出台了建筑拆除行为准则,这是一整套的程序指南,帮助建筑拆除承包商更好地规划拆除程序。
新加坡注重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与之相关的政府措施包括绿色与优雅建筑商计划和绿色建筑标志计划等。前者是2009年推出的一项认证计划,从员工管理、尘土和噪音控制以及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对建筑从业者进行评分。后者始于2005年,该认证专门针对热带地区的建筑,以评估建筑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奖励其可持续发展性能为目的,考核的指标包括节能、节水、环保、室内环境质量和其他绿色特征与创新5个方面。
其中,德国对垃圾处理的思维转变正是从汉堡垃圾山的今昔改变开始的。
德国,汉堡垃圾山景观改造
数十年前,汉堡易北河畔是二战轰炸建筑瓦砾的堆场,此后又被用于堆积工业废料和城市垃圾。一直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包括各种建筑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多种垃圾都会被运到这里进行集中掩埋。正是因为这些,汉堡易北河畔成为了垃圾的代名词,让人们嗤之以鼻。
而今,这里长满了植被,草地和灌木生长在上面。这里变成为一块绿色区域,满足人们的一些休闲娱乐要求。高高的垃圾山的由原来的50多米降到了30多米高。不知道这里历史的人会认为这是一座很平常的山。

德国人究竟在这里做了什么?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1.政府用塑料防水膜覆盖垃圾山,铺上最厚3米的土层,种上植被;
2.垃圾产生的沼气则收集起来转化为附近一家炼铜厂的部分用电来源;
3.2011年,垃圾山上安装了80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系统,功率更高的风力发电机取代了老电机。两者产生的电力可满足4000户家庭的全年需求;
4.垃圾产生的废液携带的热量也被收集起来,为办公室供暖;
5.山顶建成了一条长1000米的长廊,成为人们观赏汉堡全景的最新去处;







汉堡易北河畔的人工山,绿树掩映之中,白色的风电叶片缓缓转动。垃圾山成为汉堡的能源之丘,市民的景观公园。
不得不说,这就是设计和新技术发挥出的力量!
无独有耳,以色列同样也有对垃圾场进行景观改造的项目。
以色列,Hiriya垃圾山填埋景观再造
以色列人口密集的最大都市特拉维夫。山脉的高地,位于城市密集结构的中心区域,常年受到劲风的冲击以及太阳的辐射。


而今,远远望去,Hiriya就是宽阔的Ayalon平原中间的"神秘山",是维夫南部一个清晰可见的地理标志。从空中俯瞰映入眼帘的,不仅是保持着它显著的侧面剪影的山体,而且还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的城市公园,成为带着地中海气息的公共空间。
以色列Hiriya的垃圾山究竟被做了什么?
2004年,贝拉恰耶鲁撒冷基金会委托彼得˙拉茨设计事务所以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市Moria-Sekely设计对其进行改造设计。

1.表面附上一层又薄又重的粉碎混凝土保护层,以防腐蚀或高温。
2.景观改造中,将餐厅、大的露台、小型观影室设置在区域中地势最为平缓稳定的位置。
3.随着垃圾废物数量不断的增加,在场所内搭建混凝土板,上面可以停放垃圾清洁车。平缓的斜坡符合地形学原理,成为游客来往的路径。
4.沿着陡峭的绿色山坡,用数百万立方米的建筑瓦砾建造广阔平台。
5.以农业模式种植树木,一圈圈呈现在平台上,成为景观并兼具许多功能。
6.特意为周期性洪水设计了贮水池,做了相应的防洪设置:洪泛平原地带的公园中种植大树,设置分支流小径等让特拉维夫市将来不受洪水干扰;特殊的贮留系统保护景观中的植被,减少微小植物的蒸发消失,保障植被种类的持久丰富。让这里在未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生景观:Ariel Sharon国家公园。
7.在短暂的雨季期间,雨水通过一个沟渠系统进行采集回收。
8.设置了游客中心向游客展现垃圾回收的方法,以及填满池景观改造的每一步。





















雨水透过垃圾填满的表面渗透到泥土,以及地下砂砾层,让那些小树苗汲取营养茁壮成长,长成参天树林。





建成效果

低矮的芳香花草灌木丛中,所选的植物拥有很多枝叶,在宽阔的开放空间中延展开。雨水透过垃圾填满的表面渗透到泥土,以及地下砂砾层,让那些小树苗汲取营养茁壮成长,长成参天树林。

风从西面而来,拂过高地的边缘,猎鹰和乌鸦在空中盘旋,从眺远亭可以看到 Tel Aviv城市的地平线,十分壮观迷人。楔形入口斜坡和月台被人工种植的树木遮挡起来,隐没在Hiriya垃圾山填埋池壮观的轮廓剪影中。

在东边,高地环绕着灌溉梯田,以及绿洲中澄澈的河水。石墙是用之前损毁的遗迹材料回收后组成的。

这里气候凉爽,几近风平浪静,景观与天际线相连。只有当靠近远方观景塔刻有名字和图案的栏杆时,才能看到大量的游客、学生和观光团,感受到旅游的热潮。